智见“一带一路”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回眸

单位(作者): | 来源: | 更新时间:2023-10-28 | 点击数:


2013年金秋时节,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一步步走深走实,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倡议造福共建国家和地区,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也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人民画报》特别约请专家学者撰文,梳理和总结过去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成就与实践经验,展望未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回眸

撰文: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


  从2013年至今,历经十年的培育发展壮大,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发起的重要世界工程和世纪工程。尽管十年共建道路并不平坦,但实现了良好开局,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从“5+2”个主要方面加以归纳概括。

 

1698732083870150.jpg

  2019 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开启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阶段。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共建“一带一路”拓展提升世界互联互通水平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和鲜明特点。十年共建实践中,我国以基础设施“硬联通”建设和贸易投资为先导,推进国际贸易投资规制规则和商品质量技术标准的“软联通”以及人文交流的“心联通”,形成了全方位互联互通的局面,极大地拓展提升了世界互联互通水平,有力地维护了全球化潮流。  基础设施“硬联通”项目目前已遍布全球。据统计,2013—2022年中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承包工程营业额累计1.3万亿美元。启动或完成了中老铁路、中吉乌公路、希腊比港、克罗地亚跨海大桥、中俄原油管道二期、巴西美丽山超高压输电线路、横跨喜马拉雅山的中尼(尼泊尔)光缆、中欧班列、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等一大批可圈可点的标志性项目。这些项目显著提升区域联通水平,从而改善了相关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世界银行研究表明,“一带一路”使共建国家经济体间贸易的平均运输时间缩短4%,贸易成本降低3.5%。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基本上以中国企业为主进行投融资和建设,中企从中既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提升了国际化经营水平。  基础设施“硬联通”有力推进的同时,基于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也渐次展开。我国积极倡导共建国家之间的海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已与35个共建国家实现“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与11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减轻了企业跨国经营的税负。积极推进商品认证和检验检疫标准对接,签署合作文件128项,降低70余种产品检验检疫准入门槛。还有推进国家间大学学历互认等等。这些“软联通”对我国持续提升对外开放空间、层次和水平的作用很大,与我国制度型开放密切相关,深受国际欢迎。  与此同时,人文交流“心联通”全面深入推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愈加紧密的旅游、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科技等国际交往合作不仅对经贸投资合作的影响越来越大,也给共建国家普通民众带来丰厚福祉,使他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我国专门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旨在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目前,每年超过20万名共建国家的学生来华留学。我国已在20多个国家建立鲁班工坊,培养当地教师600余人、学生超过1万人次。建成海外中国文化中心46家,每年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与许多国家守望相助,先是对方倾力支援我国抗击疫情,后是我国解囊相助,书写了灾难面前人类命运与共的壮丽画卷。

 

“一带一路”有效释放经贸投资合作潜能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经贸投资合作规模、层次持续提升,释放了我国与共建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截至2022年底,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对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中白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等一大批境外园区拔地而起,累计投资约507亿美元,入区企业超5000家,上缴东道国税费约6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39万个,实现了互利共赢、共享发展。美国麦肯锡和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报告均表明,在非洲的中国企业雇员本地化率达到85%以上。共建“一带一路”在促进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同时,尤其有力地促进了进口。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目前已连续举办五届,成为全球贸易盛典。来自泰国的芒果、智利的车厘子、太平洋岛国的金枪鱼等优质产品直达中国百姓餐桌,既丰富了中国国内市场多样化需求,还助力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发展。


1698732116640868.jpg

共建“一带一路”释放我国与共建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山东港口新闻中心供图)

 

“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

 

  伴随我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世界百年大变局,共建“一带一路”在推进传统基建、货物贸易和产业投资的同时,也开辟扩大了国际合作的新领域和新增长点,成为创新之路、数字之路和绿色之路。截至目前,我国与相关国家共建了50多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强化科技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在节水灌溉系统、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取得成效。我国的天宫空间站、“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采集的“月壤”等面向全球开放共享。我国积极推动数字赋能,将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共建国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了“丝路电商”、“智造”工厂、智慧城市以及新基建等新业态。我国大力支持共建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意味着我国为促进全球绿色经济发展,主动放弃了化石能源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巨大商业利益,这项举措得到国际社会一致赞誉。我国出口大量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和电动汽车等,有力支持了包括美欧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能源转型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一带一路”增进共建国家民生福祉

 

  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全球减贫,是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力支撑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2015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宣布5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包括减贫、农业合作在内的“6个100”项目支持。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未来3年内提供600亿元人民币,各援助实施100个“爱心助困”“康复助医”“幸福家园”等项目。这些“小而美”项目起到了雪中送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解决了共建国家基层民众的燃眉之急。截至2021年底,我国在境外投资农业项目累计超过820个,投资存量超过170亿美元,向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近1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占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派出总人数的60%。我国培育推广的菌草技术已在106个国家落地生根。仅2015年至2019年,我国就派出202批次3500多名援外医疗队员在国外开展巡回义诊,累计诊治1100万名患者,援建了一批医院、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设施。由我国无偿援助开展的诸多善举,体现出以实际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一带一路”大幅度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共建“一带一路”以我国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空中丝绸之路等为重要抓手,使广大中西部地区从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对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强调“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了我国进口商品和对外投资,很大程度上均衡了我国双向贸易和投资,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受到全世界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赞誉,这对提升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也大有裨益。

 

1698732154495084.jpg

进博会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最大的国际公共产品

 

  十年来,习近平主席亲自擘画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蓝图,出席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在联合国大会、G20、APEC、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许多重要外交场合,向世界阐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认可,其核心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文件。我国已把共建“一带一路”定位为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动作为,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拓展了我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促进了共建国家开放发展,为全球共同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已经成为我国内外兼修的国际公共产品,参与国家之多,覆盖经济规模、地域和人口之大,都举世无双。

 

“一带一路”建设理论学说框架基本形成

 

  十年来,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学说框架基本形成。其中包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绿色、开放、廉洁”理念、“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鲜明发展定位、对世界全方位互联互通的深刻阐释和践行、“三通”“五通”共建内容等。这个理论体系框架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外交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这十年来在共建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逐步形成的,也必将持续地得到充实完善。另外,各部门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政策指导文件,我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定程度上是这个理论学说框架的延展。  十年回眸,由我国提出和带头推进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行,概括地讲,一是有科学理论的清晰指导,二是充分妥当地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两只手”的协同作用,三是我国强大的硬实力支撑,即来自企业、金融机构的生产制造能力、工程施工能力和投融资能力,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服务能力。相比之下,以上三条是其他类似国际倡议所不具备或不同时具备的。  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展望下一个“一带一路”十年,我们要以平常心充满信心,统筹好两个大局,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面对风险挑战,沿着既定的目标和路线阔步前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原文链接:人民画报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建设维护: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